E小说 > 言情小说 >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 > 第317章 鬼子拜寿

第317章  鬼子拜寿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倭国,不知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世勣已经大胆对这倭国做出了断言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先秦起,汉家的武将们无不对情报十分重视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兵家孙子的名言但凡是领兵的无不知:

        知彼知己者,百战不殆,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

        并且《始计篇》尾,孙子称这通篇兵法所为不过两件事:“校之以计,而索其情”。

        《用间篇》也同样有总结,“先知者,必取于人,知敌之情者也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但凡是汉家将领,无不对情报十分重视,毕竟这才是真正的“兵之要”。

        结果倭国反倒是盲目相信二手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倭国就不思量一下,高句丽和百济总不能如实告知,需倭国大军增援以抗唐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靖之前闭口不言,此时听李世勣阐述想了一下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倭国困居岛国,又无强敌相争,且有海以作天堑阻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恐怕……不类我唐,多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杜如晦若有所思,李靖的言犹未尽之意他倒是听懂了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如南北有民风之异,中原与西域又难有类比。

        那这倭国起于海岛,其民习俗多半也与中国完全迥异。

        故而并不能以唐人汉儿的想法去推测倭国的想法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一时间杜如晦反倒是对这倭国升起了浓厚兴趣。

        等这海岛上有唐之疆土时,他很想去看看。

        【当倭国正式参战的时候,在百济看来,朝鲜半岛已经进入了垃圾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高句丽用自己的脸把唐军的手打的通红。

        咱百济复国军虽然打不进去泗沘城,但唐军也打不出来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坚持下去,胜利必将属于百济!

        于是从倭国留学回来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璋再次发动了传统艺能:半场开香槟。

        他遣派使者去给刘仁轨炫耀说:

        我们盟友倭国的大军已经在路上了,识相的现在撤军本王还能敲锣打鼓相送,要是不识相继续顽抗,等倭国天兵到来,你们就等死吧!

        刘仁轨回应很得体,听完之后彬彬有礼的把使者送出城,说让我考虑考虑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使者前脚刚走,刘仁轨后脚就点起大军,等到入夜之后便迫不及待发动了一场“卑鄙无耻”的偷袭。

        已经在提前庆祝胜利的百济复国军根本没想到这一出,当场大败,扶余丰璋一路逃窜了两百多里地头也不回。

        刘仁轨筹谋这个机会已经太久了,见此毫不犹豫领军推进,连战连捷,并一鼓作气攻下了百济复国军的军事重镇真岘城。

        真岘城之于百济和新罗,就像潼关之于长安和洛阳一样,刘仁轨重新占领了这里也就意味着和新罗重新搭上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孤军作战的窘境结束,唐军在刘仁轨的带领下正式开始转守为攻。

        奏报送到洛阳之后高宗开心的不行,于是当场就允了刘仁轨的请求。

        冷兵器时代,因为信息的传递有严重的滞后性,因此能打胜仗的将军往往都有超人一等的眼光,能够精准预判战局的走向,并提前做出布置,刘仁轨就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给高宗写奏折时唐军不过刚刚攻下了真岘城,但刘仁轨从容不迫的判断,百济叛军已不足为虑,唐军在朝鲜半岛最终要面对的必然是倭国,因此多来点水师吧!

        有人形容高宗和袁绍在军略上是有一点相似性的:大顺风的时候好谋无断,打逆风仗的时候堪称英主表率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刘仁轨的求援高宗毫不犹豫答应,甚至没有按唐朝惯例从江淮征募水军,而是直接急令山东就近征调七千健卒,发战舰一百七十余艘,由孙仁师带领支援刘仁轨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在同时,刘仁轨对百济的预判一一应验:

        鬼室福信想拥兵自立,于是干掉了一心复国的道琛,扶余丰璋不甘大权旁落,便抢先下手以谋反之名诛灭了鬼室福信。

        上层的腥风血雨也让中层将领们心灰意冷,于是黑齿常之、沙吒相如等百济将领重新投了唐军,帮助刘仁轨剿灭“百济叛军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情况下扶余丰璋只能给倭国军叫爹:再不支援我就死给你们看!

        倭国说兄弟你别急,我陆军无敌,看我从地面杀穿新罗,包抄唐军后路!

        说白了还是倭寇本性犯了,当时新罗已经完成了经济改革,堪称是东北亚的贸易中心,倭军选择进军新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贵族们垂涎新罗的财富,上岸之后犹如狗入包子铺,流连了五个月之久。

        直到刘仁轨打到了百济复国军的临时首都周留城下,眼看着再不支援说不过去了,号称要从陆地打穿新罗的倭军才突然想起来:

        哦,我们有船的啊。

        663年八月,倭军重新集结三万七千人,驾千余艘战船,挥师北上支援扶余丰璋。

        刘仁轨洞若观火,令刘仁愿和孙仁师领陆军围攻周留城钓鱼,引诱倭国救援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己则亲率水师驻守白江口准备以倭喂鱼,万事俱备就等鬼子来拜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交手就此打响。】

        成都府衙里的众人大开眼界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颇多战乱。”刘备皱眉评价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颇多战功。”张飞挑眉评价。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“颇多无智。”庞统扬眉评价。

        孔明看看这三人,摇着羽扇哈哈大笑:

        “如今看来,开疆扩土仅有二难,一在后勤,一在镇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余不才,略懂此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其他人闻言,在心里一起撇嘴:

        汝若略懂,吾等皆为无慧也!

        庞统盯着孔明,一时间倒是有点患得患失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若论州郡之间纵横,因势利导夺人心以全计,他自认并不差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要放眼天下帷幄,运筹总览定民心以兴治,孔明更胜一筹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如他和翼德能奇破阳平关,速定汉中,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孔明的流马以及攻城器械。

        荆襄战场云长元直速战速胜,巨舟扬威,其中最大干系依然还是工学军械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眼似乎看不到孔明的功绩,但细细数来,处处皆有孔明之功。

        因而一时间庞统心中警醒之意更甚:若是自满于眼前,必被孔明抛远!

        面对庞统的眼神,孔明笑笑宽慰,然后仰头看着光幕若有所思:

        “这高宗……颇类袁本初?”

        这时候孔明也感慨后世后辈的想法,毫不相干的两人竟也能拉扯到一起,但猛然一看竟还颇有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张飞也看懂了后世的意思,摸着下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出军愈多反而愈弱……这不就是大哥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大哥颇类袁本初?”

        立马,刘备想要刀人的眼神就递了过去,于是张飞立马顺从的改口:

        “呃……是袁本初颇类兄长,不,是高宗颇类兄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倾,捂着脑袋的张飞愤愤不平:

        怎么说都被责,大哥真是忒霸道!

        舒爽了不少的刘备伸了一个懒腰,顿觉神清气爽: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朝鲜半岛似是穷困之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后世给的地图能够模糊看出来,这朝鲜半岛山川丘陵杂多,非沃土也:

        “只是若图倭国,当控此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徐徐图之即可。”孔明下了断语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倭国孔明自然也是思考过的,最终结论就是没必要着急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如今汉室未复不说,这倭国也委实没什么好惧的,毕竟梳理其事迹也明白,要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前后,这倭国才算是开蒙。

        孔明理解后辈对倭国复杂的感情,但正因如此,才应该稳步发展,改船造船,勘察海洋地理,强大自身。

        否则若是轻功冒进,力有不逮时便想要遥控倭国全境,稍有差池便是养虎为患之举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朝鲜半岛复杂的情况也让李世民大开眼界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治果断的决策也让李世民频频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不由得冒出一个想法:

        莫非,朕之遗泽太过丰厚也反倒是罪?

        轻轻扯着胡须,李世民反倒是有点明白了为何会有崽卖爷田不心疼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小养在深宫,一兵一卒皆非他所攒,一帆一船也都不是他所敲。

        挥挥手数十万大军皆供调遣,一句话千帆跨海为唐死他乡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世民虽是后世所说的“太原公子”不假,但戎马数年,他见过士卒如何哀嚎着死去,经历过在短短数十里的土地上和敌军胶着拉扯死战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经历他肯定会讲给儿子听的,但显然讲述终归是讲述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许确实应当让皇子们去切切实实了解一下民生,李世民心想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同时李世民也看到了新罗富庶的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彼辈之富对大唐来说不值一提,但既然有利可得的话: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新罗之财,亦可为大唐之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杜如晦也过来详细端详着地图,接过炭笔,在莱州和倭国之间勾起线条,移动炭笔再将辽东与倭国连接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两条线条在新罗完成了交汇,于是杜如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:

        “若要平唐之东境,控新罗颇为重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而且,杜如晦也看的清楚,若是这类海上商路开通且有利可图,江浙和山东的海商恐怕会争相出海,长此以往,只要唐威不坠,这东境之风俗,或将大不相同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东海有什么足够吸引人的利益呢?杜如晦陷入沉思,随即就想起来了高仙芝,以及光幕彼时的随口所说:

        “新罗婢?”

(https://www.eexsw.com/106431/139830591/)


1秒记住E小说网:www.eexsw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ee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