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小说 > 都市小说 > 缆镇语录 > 山前的故事(附录漫谈中药保健(324))

  山前的故事
海州青干班训练营。
周浩然被聘为特邀讲师,为期一个月,一周五天,一天只需上一堂课,也就是说一天只需工作45分钟,也算肥差了。
训练营地址在古城东乡山前村文化礼堂。
文化礼堂隔壁是原来的山前小学,现在被改为儿童之家,山前古玄道观住持志高道长邀请了几个国学老师,在教一班小孩子。
这些小孩子据说都是志高道长收养的孤儿,也有几个社会上喜欢国学的家长送来的孩子。
原来的小学已经被志高道长装修的像古代的私塾。
志高道长也是训练营的特聘讲师,他教太极和易经,授课方式很生动,连周浩然也学的很起劲。
一问,才知道志高道长出家前居然是海州学院的教师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古玄道观前任住持居然是志高道长的老父亲,老道长羽化前把位置传给了志高道长,其中的是非曲折没有人去细问。
志高道长是土生土长的山前人,加上博学多才能力出众,山前村的很多政策倾斜都和他的努力分不开。
因此,山前村的很多古迹修复重见天日,都是他的杰作。
儿童之家算是志高道长花了心血最多的一个地方。
周浩然常去儿童之家喝茶,在志高道长引见下,认识了古法中医秦汉嵩老先生。
秦汉嵩老先生祖籍东北,18岁学医,数次考证未成,自称游医。在沪市郊区开一家养生馆,名唤保健堂。
这次,受邀来海州替人治病,暂居老友志高道长的儿童之家,因为经常为孩子们看病,又自称校医。
周浩然常去请秦汉嵩老先生帮他做调理。
一天,周浩然在古玄道观公众号上看到一文:《一百多岁还在教书,这个古色古香的村庄走出个旷世寿星》:
从古城出发,向着大海的方向,东行约六十余里,便到了山前村。
山前村三面环山,九条山脉汇集于村围,状如九龙腾聚,美誉“九龙舞翠”。
村内山皇溪、里庄溪和法洪溪三条溪流汇集,又号“三水夹金”。
村舍依山而建,居民傍水而吟。
群峰环抱,昭见粉墙黛瓦;诸道伴流,隐闻戏石抚琴。
桥拱连山,石碇度岸,古驿浴阳迎客;七步阶道,八字池潭,清溪涵天合襟。
嘉靖年间状元秦鸣雷称赞道“人才出焉,诗书家焉,望族鼎焉……”
700年前,居住在古城内的王皞,携家族迁居至山前村,从此开枝散叶。
数百年来,村内有近百位王氏后裔考取功名,实现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的理想。
村内老宅大多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风格,粉墙黛瓦,格调鲜明;马头墙层层叠叠,气势浩大;四合院、古民居内藏着阔大古典的院子,楼影重重。
小巷深深,古韵悠悠,穿过村口的升平人瑞坊,就意味着到了这个人杰地灵的村庄。
这座砖红色的两柱三楼坊,是近几年重修的,方木为柱,高两丈余,正面悬匾“升平人瑞”,背面题词“黉序耆颐”。
两边柱上分题对联:“花甲重逢增三七岁月,古稀双庆添一度春秋”,见证着清代旷世寿星王世芳的故事。
王世芳百岁之时,受邀参加乾隆皇帝母亲的七十大寿,祝寿回到山前村,乾隆皇帝御赐“升平人瑞”匾额,十年以后,王世芳再次受邀进京祝寿,获匾“黉序耆颐”。耆颐寓指100岁,黉序就是有学问的人。
王世芳的一生,49岁中秀才,80岁选贡生,96岁方出任遂昌县训导,任上兴学重教,修学馆宗祠,兴水利农耕,编县志宗谱,勤政爱民,百姓为之修建生祠以敬怀;有文载:“年逾期颐,精神矍铄,教学不倦”。
过升平人瑞坊进入山前村,步行不过百米,双溪清流交汇处,便是王世芳的故居。
唐宋古驿道绕过墙根,马头墙飞檐翘角,青砖黛瓦,沧桑斑驳。
故居又称“三强居”,据传系后人所爱称;世芳少壮从军平寇,晚年出仕教喻,期颐后仍然为国公务,三期皆以优良功绩出类拔萃,官民以为三强。
故居正中有古井一眼,传说泉从地下岩骨渗出,入口清甜,饮之长寿。
王世芳寿终140岁,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,他只答了9个字:屏气息,节饥饱,顺天和。
言外之意,王世芳长寿的秘诀就是平和心态、中和饮食、顺其自然。
在三强居中,正厅挂有王世芳的画像,据传,王世芳百二岁,奉旨赴京为乾隆皇帝祝寿,奏对免跪,皇帝龙颜大悦,赐御宴于太和殿,绘星像于养性殿。
这位旷世寿星,留下九字“长寿秘诀”,让山前村这块土地成了寿星故里,同时他身体力行  做好事、兴教育,让这个村庄孕育出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传奇,仅在清末民初,这个小山村里就有6人出国留学,开卫国读书先河,旨在推翻封建王朝,振兴中华。
就在王世芳故居门外,一“将军亭”跨溪而建,民国时期,这个小小的村落,走出了9位将军,反帝抗倭,功垂青史。而这些,要从王氏王文庆开始说起。
王文庆青年时受爱国思想影响,对满清政府的腐败和丧权辱国深表痛恨,产生忧国忧民,拯世革新之志,自名“灵江钓徒”、“愁人”以自勉。
他曾三次外出留学,寻求革命道理。
1922年秋,海州洪灾,王文庆抱病领导集款赈灾,泽惠乡梓。
1925年,他因病在沪市去世,年仅四十三岁。
《申报》专版发表文章以表哀痛,此后家乡人民更是在古城内立“文庆街”,以资纪念革命先贤。
从王文庆开始,科学民主的爱国主义思想,便在山前村萌芽。
王文庆的堂侄王纶,他善于战略战术,参与指挥长城抗战,是一位主张抗战到底,绝不妥协的高级将领。
之于故里山前村,王纶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贤。
他自掏腰包建起一座连山桥,方便交通的同时又减缓了洪水的冲击。
沿着古老的驿道左拐,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桥架在村边的康谷溪上,这就是连山桥,桥梁全由大小均匀的石块垒砌而成,雄伟壮观,拱顶两侧扇形石额上的“连山桥”三字,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题额,留驻着厚重的人文历史,也诉说着与故土山前村的深厚情谊。
在山前村,王纶故居紧连着王氏祖居,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,可惜王纶戎马倥偬,英年早逝,并没有在这里住上一晚。
王纶故居斜对面,便是当时的中共海属特委临时驻地,这座不起眼的小三合院,组织和领导着台属古城、白石、暖山、地湾、六通、永安六县的党员和人民群众,进行抗日救亡支前工作,把红色革命的火种,播散到海州各地。
时光荏苒,现在这里已经嗅不到当年的风云烟雨,在这些充满革命色彩的老屋里生活着的,是这里最淳朴的百姓。
屋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,村民们坐在屋里,唠唠家常,灯芯草在双手间来回穿梭,编织出最古老的回忆。
山前村草编从明清时期开始在民间流传,这是一项纯手工活,大多选用灯芯草做原材料,通过手艺,便成了草帽、蒲扇、草鞋等各式日常用品。
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山前村草编成为古城县主要草编产品内外销的基地,盛名远扬,成为家庭妇女一项重要的副业和经济收入。
但随着机械化的发展,薄利的山前村草编,渐渐的成了村里老人家的时代回忆。
2012年9月,山前村草编入选江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一根灯芯草,串联起岭根人代代之间的温馨回忆。
“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”,这里的生活,愉悦而又舒朗。
九龙舞翠,如金字塔耸起屏障;三水夹金,流水鸣奏出人文篇章;古村山前如诗如画,揉入村姑的捣衣声,把风云烟雨的故事和记忆留在石桥、牌坊、老屋里,把游人引向远方。
文章里的一景一物,周浩然都很有感觉,有历史的流韵,也有现实的农家乐!
月中时分,秦汉嵩老先生接待了一位老画家,大名叫杜云溪。
杜云溪,自号皮岩、岩翁,别署耘日斋主,1939年生于江南海州,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国水墨画研究院院士、中国指墨画协会理事等、曾师从西泠印社大师。
杜云溪经历曲折坎坷,生性乐观豁达,走遍祖国大江南北,几十年如一日沉迷于自然山水与笔墨山水的对话交融,厚积薄发。
其作品技法精湛、恢弘大气、尤善用水;风格野逸雄强,自由率性,典雅浑厚,充满生命情怀和音乐律动,画界称之为“非常水墨、野山逸水”。
曾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、美术报美术馆、京师大学百年纪念大讲堂,江南图书馆,鲁东大明湖美术馆、济南军区美术馆、杭州六和文化会所、宁波天一阁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,并参加世博会虎画虎年作品邀请展。
杜云溪老画家走路已经不稳,来见秦汉嵩时是被学生和保姆搀扶进来的。
经过一天的针灸治疗,杜云溪老画家竟然可以独立行走了。
杜云溪老画家高兴之下,为大家连作数画。
据说杜云溪老画家的画作在市场上价值不菲!
据说,后来志高道长得画4幅,皆是精品。
秦汉嵩老中医得画6幅,书法2幅,剪纸1幅。
一个月很快过去。
最后一周,周浩然等人天天在农家乐互相请客吃饭,农家乐就在王世芳故居内,很有韵味!
附录:漫谈中药保健(324)
秋季干燥  饮食“三多三少”
“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”。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,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区(国际部)副主任医师邓龙生说,入秋之后,时令有变,但人体还不一定能适应这种变化,一些病因外邪就会趁虚而入,很容易侵扰人体,让人出现一些不适症状,适时调养很有必要。
秋后四种病  最易扰人体
1.感冒
高温天气人体代谢旺盛,能量消耗较大,加之食欲不振,睡眠不足,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。如果过于贪凉,细菌、病毒便可乘虚而入,导致感冒。
2.中暑
温度过高、湿度过大会导致出汗不畅,体热发散受阻,容易引发中暑。
3.秋燥
秋季气候干燥,容易耗伤阴津,让人出现咽痛干咳、大便干燥、皮肤脱屑瘙痒、口唇干裂等症状。如果不及时调养,到冬季就容易患上肺部感染性疾病。
4.脾胃不调
经历了炎热的夏季,初秋依旧湿热当令,因脾喜燥恶湿,湿邪留滞,最易伤脾胃,出现烦渴、四肢困倦、胸闷、呕恶等表现。
精神调养
心神安宁防“悲秋”邓龙生说,秋天是一个需要养生的季节,古人认为“冬春养阳,夏秋养阴”,夏秋交接之际,易出现乏力、烦躁等现象,同时秋天也是人体抵抗力非常弱的一个季节,此时养生尤为重要。首先重要的是精神调养。
邓龙生说,秋季的三个月是由热转凉、阳消阴长的时节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。中医认为,秋内应于肺,在志为悲为忧,悲忧易伤肺。所以,秋季养神的关键是“使志宁”。要收敛神气,让心态保持平和,使得内心宁静,神志安宁,心情舒畅,不被秋天草枯叶落万物萧条的肃杀之气所伤,产生“悲秋”的低落情绪。
饮食调理
多酸少辣“三注意”其次是饮食调理,需注意以下几点:
①多吃酸少吃辣。
中医认为,秋季燥气当令,多食辛辣食物易导致上火、便秘等不适状况。而酸有收敛、止涩之功,秋季多吃些酸味食物可以补肝气,还可收敛肺气。辛辣食物:葱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辣椒等。
酸味食物:苹果、石榴、葡萄、芒果、樱桃、柚子、柠檬、山楂、番茄、荸荠等。
②多润肺少寒凉。
经过一个长夏后,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,特别是一些老年人,大多脾胃虚弱,故而不宜进食过多寒凉食物。此外,秋季气候干燥,容易使人阴津耗伤,进补应以润秋燥、护阴津为主。
寒凉食物:西瓜、甜瓜、香瓜等。润肺食物:鸭肉、鲫鱼、牛奶、雪梨、甘蔗、香蕉、荸荠、竹笋、枇杷、桑葚、银耳、黄瓜、莲藕、百合等水果蔬菜。
也可用养阴生津的中药如沙参、麦冬、玉竹、石斛、枸杞、西洋参等用开水冲泡代茶饮。
③多吃蔬菜少吃肉。
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,到了秋天食欲逐渐好转,但不意味着可以“放肆吃”了,因为经过苦夏的煎熬,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,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、利湿、健脾,不必刻意追求贴秋膘。这一时期,还是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谷物等食物,少吃高热量、难消化的肉食。
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、高脂肪的食物,会增加肠胃负担,影响胃肠功能。适当运动  早睡早起少贪凉秋天气候多变,早晚温差大,一味贪凉,容易使人体免疫机能降低,细菌、病毒乘虚而入,引起感冒、咽炎、气管炎、口歪眼斜、面部神经麻痹等疾病。
大家要根据天气情况,及时增减衣服,防病保健。邓龙生说,入秋后应尽量早睡早起,晨起后适当参加活动健身锻炼,运动量不宜过大,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和体质虚弱者,以防出汗过多,阳气耗损。
调理进补需因人而异
邓龙生说,中医的优势就是讲求个体的辨证施治。有两类人的调养需要引起重视。阴虚火旺者,需养阴润肺。表现:五心烦热、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结、小便短赤、舌红少苔等。
适宜食物:梨、百合、蜂蜜、黑芝麻、枸杞等。症状较为严重的,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沙参麦冬汤等中药。气虚阳虚者宜温补。
表现:畏寒乏力、手足逆冷、大便溏稀、小便清长、舌淡苔白等。适宜食物:适当吃些偏温的食品,如羊肉、鳗鱼、核桃、韭菜等,也可自制桂圆大枣粥。

(https://www.eexsw.com/80660/61723149/)


1秒记住E小说网:www.eexsw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eexsw.com